暮色漫進教室時,我正用紙巾細細擦拭黑板槽。粉筆灰在夕陽里浮沉,像未化的春雪。上周正是這些細小的塵埃,讓我們與流動紅旗失之交臂。此刻掌心的《細節(jié)決定成敗》微微發(fā)熱,封面上的螞蟻正高舉放大鏡,將葉脈照成金色的河流。
面包房的暖香仿佛穿透書頁。故事里的老板每日黎明即起,將溫度計的指針校準到最完美的刻度,讓芝麻在面團上排列成微縮的星座。這讓我想起母親烘焙時的模樣——電子秤的液晶屏跳動著精確到克的溫柔,打蛋器攪出的云朵總在特定秒數(shù)停駐。生活原是無數(shù)細密針腳織就的錦緞,就像幼時搭積木,每塊松木的棱角都要與陽光保持相同角度,才能筑起不坍塌的城堡。
圖書角新貼的《借書公約》在晨光里舒展,月牙形的提示圖標旁,小鬧鐘的指針正指向七天的刻度。汪中求先生說規(guī)則是星辰運行的軌道,此刻我終于懂得:當每個孩子都像護著初雪般對待書頁,知識的銀河便不會再有迷途的星子。就像美術課上,老師總在課前奏響削筆的沙沙聲——上周偷懶留下的蠟筆彩虹,最終在紙上蛻變成笨拙的毛蟲,教會我鈍刀裁不出流云。
合上書頁時,窗欞上的蝸牛正背著它透明的行囊。黏液在玻璃上凝成星圖的軌跡,讓我想起昨夜清理文具盒時,橡皮屑落在垃圾桶里細碎的聲響。或許每個微不足道的堅持,都是銀河里等待被點亮的恒星,當億萬光年的微芒終于相逢,便成了照亮未來的虹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