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昏的校門口總在上演流動的劇場。背著公文包的叔叔小跑著趕公交,高跟鞋阿姨的挎包像綴滿星星的夜空,我常駐足數(shù)他們鞋跟敲出的鼓點。媽媽說大人們是候鳥,每天都要完成遷徙的儀式。而我的遷徙路線是從三年二班到校門口的小賣部,這段路正教我認識世界的紋路。
曾經(jīng)我總在走廊當俠客,用直尺寶劍劈開空氣里的怪獸。如今班主任教我輕合椅子的禮儀,說那是給桌椅穿衣裳。雖然不能再把本子折成飛機,但每次工整謄寫生字時,墨水會在紙上綻出藍蓮花——這是屬于乖孩子的魔法。
上周弄丟草莓橡皮時,我以為全世界的甜味都消失了。直到媽媽遞來彩虹橡皮,擦出的碎屑簌簌落在作業(yè)本上,竟拼成了迷你銀河?,F(xiàn)在我把每支鉛筆都插進鯨魚筆袋的鰭位,就像水手整理自己的桅桿。原來告別不是消失,而是給新故事騰出位置。
晨讀時遇見李白的月亮,老師說那是唐朝的銀色風箏。我偷偷在田字格里養(yǎng)字,橫是扁擔豎作竹,每當組成漂亮的詞句,就像在泥土里埋下了會發(fā)芽的寶石。雖然我的詩還歪歪扭扭像剛學飛的雛鳥,但筆尖已能啄開故事的硬殼。
大課間的操場總在翻涌紅色浪花。六年級學長胸前的紅領巾獵獵作響,而我打的結(jié)還像蜷縮的蝸牛。不過當我把《成語故事》和算術本并排裝進書包時,忽然明白成長就像包書皮,需要慢慢撫平每個褶皺。媽媽塞的餅干在夾層散發(fā)香氣,那是穿越題海時的秘密補給站。
暮色中路過幼兒園,小班孩子正為斷蠟筆哭泣。我摸了摸口袋里的彩虹橡皮,忽然懂得時間會給我們準備很多塊橡皮。就像窗臺上的綠蘿,昨天還夠不到窗框,今晨卻把嫩須搭上了春天的肩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