錢塘江水日日夜夜沖刷著堤岸,正如這座城市的脈搏始終保持著年輕的律動。作為在杭州長大的00后,我常覺得家鄉(xiāng)是位手持折扇的智慧老人,卻總愛在衣袖里藏著最新款的智能手表。
七歲那年的周末總浸染著少年宮電玩城的霓虹光影。太鼓達人游戲機前,我握著鼓槌的手心沁出薄汗,每當精準擊中節(jié)奏點,屏幕上就會綻放絢麗的煙花特效。那時我總以為,這些會發(fā)光的機器就是科技的全部模樣。升入初中后,編程課上的代碼像被施了魔法的樂高積木,當我在平板電腦上敲出第一個循環(huán)指令,看著虛擬小狗在屏幕里翻跟頭時,忽然明白真正的魔法藏在人類創(chuàng)造的邏輯里。
今年春天沿運河漫步時,黛瓦白墻的古老院落間,刷臉支付的自助茶亭氤氳著龍井清香。幾位銀發(fā)奶奶戴著AR眼鏡,正對著手機里的三維導(dǎo)覽圖辨認青石板路上的歷史印記。她們指尖在虛空輕點的模樣,讓我想起幼時外婆用竹簽翻動灶臺火苗的嫻熟。
在機器人社團調(diào)試機械臂的夜晚,烙鐵融化焊錫的氣味常讓我恍惚回到外公修收音機的舊時光。當親手組裝的物流小車成功識別條形碼時,顯示屏跳動的綠光映在同伴們?nèi)杠S的瞳孔里,我忽然懂得"滴水穿石"不僅是堅持,更是古老智慧與新興技術(shù)的接力。
此刻望向窗外,無人機如流螢穿梭在奧體中心的夜幕下。我想象著十年后的西湖水面,會有我設(shè)計的清潔機器人收集落葉,而它們的外殼將印著今天我寫在編程本上的稚嫩簽名。當數(shù)字浪潮涌過六和塔的飛檐,我愿做一朵懂得傳統(tǒng)紋樣的浪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