課間操結(jié)束后,我總愛趴在走廊欄桿上發(fā)呆。教學樓前的梧桐樹隨風輕擺,葉片翻飛時像無數(shù)只揮動的手掌。這讓我想起上周在圖書館偶然翻到的禪宗故事——釋迦牟尼輕拈一朵金婆羅花,唯有迦葉尊者會心一笑。原來至深的道理,往往藏在最尋常的細節(jié)里。
去年參加作文比賽落選時,我把自己關在房間里畫了整天的水墨荷花。宣紙上的墨色漸漸暈染,突然想起蘇軾在黃州寫的《寒食帖》。這位被貶謫的大文豪,在寒窯里用枯筆寫下的字跡,反而比汴京時的工整楷書更有神韻。后來讀到"回首向來蕭瑟處,歸去,也無風雨也無晴",才明白真正的從容,是把失意都沉淀成了筆墨間的留白。
食堂阿姨總在打菜時多給我半勺土豆燉牛肉,她說看我像她在外求學的女兒。這種樸素的善意,比任何大道理都讓我懂得"飲水思源"的真諦。就像老家門前那口古井,青石井沿被磨得發(fā)亮,卻始終涌動著清甜的泉水。
放學路上經(jīng)過茶鋪,老板正在教新學徒掌握火候。"你看這鐵觀音,第三泡才出真味。"蒸騰的水霧里,茶葉在紫砂壺中舒展沉浮,最后留在舌尖的,是若有若無的回甘。這多像我們經(jīng)歷過的那些考試失利、朋友爭執(zhí),當時覺得天崩地裂,過后想來不過是成長必經(jīng)的漣漪。
梧桐葉又開始泛黃時,我收到了文學社的錄取通知。攥著信箋望向天空,云朵正以每分鐘三十米的速度飄過校園上空。忽然懂得,淡然不是對生活的妥協(xié),而是像古人說的"靜水流深",在時光的河道里,默默積蓄奔向遠方的力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