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磚墻角的木紋縫紉機總在雨天泛著潮氣,就像姥姥總在梅雨季犯風(fēng)濕的膝蓋。這臺上海牌縫紉機是姥爺用半年糧票換的聘禮,鑄鐵支架上的牡丹雕花還依稀可辨,踏板磨損得能看見木頭原色。
機頭藏針的玄機是童年最神奇的發(fā)現(xiàn)。姥姥左手扳動鑄鐵旋鈕,右手輕推雕花擋板,銀亮的機針就會像土撥鼠般從檀木桌面下探出頭來。每當(dāng)這時,檀木特有的沉香便裹著機油味漫開,混著姥姥藍布圍裙上的樟腦氣息,織成記憶里最安心的味道。
記得十歲生日那件藍底白梅的棉襖,是姥姥最后的杰作。她戴著老花鏡在臺燈下裁樣,我跪在藤椅上數(shù)布料上的梅花,七十八朵未開的骨朵兒。機針游走時的嗒嗒聲像春雨打在瓦片上,姥姥佝僂的脊背在墻上投下晃動的影子。最后那顆盤扣釘上時,東方既白。
年歲漸長,我成了縫紉機的新主人。備戰(zhàn)會考的深夜里,金屬踏板成了思緒的節(jié)拍器。有時恍惚覺得背后一暖,回頭卻只見月光在針板上凝成霜。前日收拾舊物,在暗格里發(fā)現(xiàn)半截藍絲線,突然想起那件棉襖早已穿不下,而梅花圖案的布料邊角,被姥姥縫成了我的第一本錯題集封套。
鐵質(zhì)傳動輪轉(zhuǎn)動時的嗡鳴,是時光碾過青春的轍痕。當(dāng)我把文言文筆記攤開在檀木臺面上,忽然懂得:有些傳承不必言語,就像縫紉針穿透布帛時留下的軌跡,細密無聲卻歷久彌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