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日的操場上總能看到這樣的場景:笨拙的蠶蛹在枝葉間蠕動,它們用看似脆弱的身體不斷撞擊繭殼。這種生命本能般的突破,恰似我們與生俱來的成長密碼。
去年社會實踐時,我遇見了拄著雙拐的鄭叔叔。他在泥濘的田埂上摔倒了三次,卻每次都笑著擦掉褲腿的泥漿。"小時候學走路摔了上千次呢",他指著義肢上的劃痕說。那些深淺不定的痕跡像年輪,記錄著他在建筑工地上丈量人生的軌跡。夕陽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長,恍惚間仿佛看見三十年前那個趴在牛背上認字的鄉(xiāng)村少年。
而另一位用文字點亮生命的杏林子阿姨,她的病房總飄著茉莉花香。因類風濕蜷曲的手指握著特制鋼筆,在稿紙上留下歪斜卻堅定的字跡。有次我看到她新寫的段落被淚水暈開,她卻說這是"文字的露珠"。她創(chuàng)辦的殘疾人寫作班墻上,貼滿學員們的首篇作品——那些長短不一的句子,是無數(shù)心靈破繭的證明。
課桌前的我們何嘗不是如此?數(shù)學月考卷上那道鮮紅的叉,后來成了我每晚臺燈下演算的動力源。當終于解出相似題型時,草稿紙上的涂鴉竟勾勒出蝴蝶的形狀。原來每道錯題都是尚未展開的翅膀,等待我們用堅持的養(yǎng)料來滋養(yǎng)。
生物老師說蝴蝶破繭時會分泌特殊液體軟化繭殼,但若被人為剪開,反而會因翅膀無力而喪生。這讓我想起校門口那棵傷痕累累的香樟樹,每道裂痕里都萌發(fā)著新芽?;蛟S真正的成長從來不是避開風雨,而是在與困難的角力中,讓生命綻放出意料之外的光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