雨絲輕輕拍打著窗欞,我捧著熱茶坐在書桌前,歷史課本里虞姬的畫像在臺燈下泛著暖黃。這位兩千年前的女子,總讓我想起奶奶種的月季,既有柔美花瓣,又有帶刺的枝干。
那年初春,會稽城的桃花開得正艷。十五歲的虞姑娘在溪邊浣紗,布裙上沾著細(xì)碎的花瓣。她總把最鮮嫩的桑葉留給蠶寶寶,輕聲哼著吳地小調(diào),驚得游魚都聚在青石邊。
那年盛夏,軍營帳前飄著焦糊味。虞姬踮腳為將士補(bǔ)甲衣,銀針在陽光下閃成小星星。她悄悄把傷兵換下的繃帶浸在藥湯里,血污在溪水中化開時,像極了天邊的晚霞。
那年深秋,垓下的風(fēng)卷著砂礫。虞姬最后一次為霸王斟酒,琥珀色的酒液在銅樽里蕩起漣漪。她突然想起小時候母親教的楚歌,便取下帳前紅綢,在蕭瑟暮色中舞成一團(tuán)火焰。
合上書頁時,窗外梧桐葉正簌簌作響。我忽然明白史書里的"霸王別姬",不只是英雄末路的悲歌。那個在亂世中始終挺直脊梁的女子,用自己的人生告訴我:真正的花,既能開在春風(fēng)里,也能傲立在寒霜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