晚自習的鈴聲敲響時,我總愛站在走廊看教學樓漸次熄滅的燈光。這讓我想起《學會放松》中那句"橫豎是個擔"的智慧,就像同學們放學時收拾書包的動作,把課本留在教室,把輕松帶回家。
我見過同桌小林熄燈后躲在被窩刷題,也見過她把日記本哭濕的褶皺。生物老師說過,海馬體在深度睡眠時才會整理記憶,就像媽媽睡前總要收拾客廳。當我們固執(zhí)地抱著習題冊入睡,就像把沾滿泥巴的足球帶上床,不僅弄臟了床單,第二天踢球時反而找不到球感。
爺爺總說"磨刀不誤砍柴工",他磨鐮刀時會在溪水里泡三遍。我發(fā)現(xiàn)用溫水泡腳時,數(shù)學公式會像茶葉般舒展;聽輕音樂時,文言文注釋會像拼圖自動歸位。上個月運動會,跳高冠軍小美告訴我,她每晚都會在腦海里回放成功過桿的慢動作,這或許就是古人說的"日有所思,夜有所夢"。
我開始在睡前和書桌上的熊貓玩偶說說話,把煩心事折成紙船放進水盆。周末試著重走上學路,發(fā)現(xiàn)巷口阿婆的梔子花總在黃昏最香。原來蘇軾"閑倚胡床"看畫樓的閑適,就藏在這些被忽略的細節(jié)里。
現(xiàn)在我的鉛筆盒里總放著三顆鵝卵石,煩躁時就摸摸冰涼的紋路。就像山澗沖刷巖石需要時間,心靈的沉淀也需要星光的浸潤。當我們學會在夜晚按下暫停鍵,白天的播放鍵才會更加清脆有力。